互联网下半场,产业数字化为什么那么难?

云栖号:https://yqh.aliyun.com
第一手的上云资讯,不同行业精选的上云企业案例库,基于众多成功案例萃取而成的最佳实践,助力您上云决策!

互联网下半场,产业数字化为什么那么难?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国经济迎来了一次大考,在受到影响的各大行业中,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交通、餐饮、酒店、旅游等服务业,其次则是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而以“线上”服务为代表的数字产业经济却迎来爆发。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而这场“黑天鹅”事件暴露了工业企业在应急保障、产业链协同、远程协作、精准物资投放等方面的短板,即使在众多工业企业内部,也普遍存在效率低、内耗大、接口多的难题。而这一切的痛点难题,最终都指向了工业企业的数字化升级。

但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已成为行业里的共识,根据中国工业新闻网报道,2018年中国制造业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投资占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4%,仅为行业平均值0.8%的一半。工业企业在数字化道路上的举步维艰,背后的原因多在于厂外厂内的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难以融合打通,导致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最后一公里”难以有效突破。

长远来看,工业领域的数字化无疑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必经之路,而本次疫情或许也是一次行业教育的契机,强化了更多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与信心。

工业互联网下半场,数字化正当时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逐渐走入中国,并在随后的二十余年中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消费市场,随着人口红利见顶、需求侧趋于稳定成熟,数字化变革将进入供给侧,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转型成为未来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工业互联网也正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以及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条件的成熟,工业互联网在近年来迎来了高速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2019年突破6000亿元,预测在2020年接近70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14.3%。

互联网下半场,产业数字化为什么那么难?

但工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本质上依旧是实体企业在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压力所致。据工信部数据,中国制造业企业平均利润仅2.59%,低于500强的4.37%,更远低于世界500强的6.57%。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寻求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已迫在眉睫。

数字化转型无疑将使企业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增强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综合竞争力。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工业4.0——未来生产力和制造业发展前景》报告中的估算数据,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预计可为中国制造业带来25%的生产效率提升,创造额外6万亿的产业附加值,并影响百万从业人员的工作。工业数字化对各行业的改善程度不一,其中,工业元件生产商可能实现最高的生产效率提升。

以上海宝山钢铁(宝钢)的数字化为例,在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更严格的生产标准、以及能源效率等多方压力下,施耐德电气帮助宝钢在能源管理和自动化过程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改造,最终助力宝钢的生产率提高了30%,钢板坯的转移率也从30%提高到了70%~80%,降低了材料的耗损。

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为什么这么难?

尽管工业数字化是行业未来发展所向,但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每一个场景下的数字化改造,都将牵扯出产业链上下游、厂内厂外一系列复杂问题。不仅在中国,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数字化转型都不容易,根据美国ARC公司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仅5-8%的加工业制造商准备好了数字化转型。

拿工业企业数字化中普遍面临的“OT+IT”难题来说,OT系统搭建的侧重点与IT系统不同,OT更看重稳定性和安全性,而非信息共享,因此接口标准众多,想要进行统一数字化管理有相当难度。企业若想真正实现“OT+IT”的融合,则需要进行研发、生产、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变革与重构,并不仅仅是引入数字化系统、打通数据接口那么简单。

以物流行业为例,许多企业在智能立库的建设和使用中过程中,仅是多品种小批量提货码垛的数字化这一基础需求,就关系到行业销量、能耗、精准度等诸多问题,在实际解决中需要对所有的货物进行数学建模,按订单要求确定空托盘、纸箱对应的规格、数量、拾取和摆放顺序及摆放位置,以找到取货码垛的总时间最短,路径最优的方式。看似简单的提货码垛的需求,却牵扯到效率、能耗、精准度等诸多系统层面,类似的场景在不同企业中大量存在。

由于工业数字化背后的复杂性,单向的数字化往往也无法取得成效,这对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数字化尝试而言,往往是致命打击。尽管中小企业拥有更迫切的数字化提升效率的需求,但总体上难说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小企业在数字化之路上,主要也面临着“三缺”困境:缺资金、缺技术、缺生态。

  • 缺少资金投入

资金流短缺是中小企业的常态,在这次疫情中尤为明显,因为无法估算对于数字化转型投入的产出比,担心耗资巨大拖垮企业资金流,这正是很多企业迟迟不敢拥抱数字化的一大原因。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技术革新速度快,如何选择技术平台和架构模式也是其摇摆不定的原因之一,哪些技术选项,才是最急切需要的,他们往往无法判断,更无从选择。

  • 缺乏合作伙伴及数字生态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需要整合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资源,拓展多方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并在完善的数字化生态下,才能不断地谋求创新和发展,而中小企业显然无法单独构建“生态圈”。

每一个产业数字化转型都是对产业生态和场景的打破重构,这绝不是独立的大企业、或者是中小企业能独立完成的,想要突破“最后一公里”,需要有“跨学科企业”进行牵头,集合“生态圈”之力进行产业赋能,从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的“绿色智能通道”

制造业作为能耗最高的行业,在落地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大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有效提高生产原料利用率、生产效率,这也是“绿色制造”的大势所趋,绿色制造与工业数字化,二者互相依附、促进。

将能源问题与数字化转型结合,实现能效、资产与运营管理水平的全面优化,真正做到“能源+数字化”的双转型,这也正是施耐德电气提出的“绿色智能制造”理念原点。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技术、生态伙伴的“三缺”,让其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道路上望而却步。因此,通过打造一条“绿色智能通道”,以生态圈之力实现对工业企业的“OT+IT”全面赋能,对工业数字化转型尤其重要。

施耐德电气携手联想集团和清华全球产业院等生态圈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为在大数据分析、AI视觉识别以及智能化领域有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提供平台、培训,帮助中小企业开发可复制推广的工业场景解决方案,获得为工业客户提供融合解决方案的合作机遇,快速成长为优质的绿色智能制造工程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

“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将于3月中旬正式发布,施耐德电气将与绿色智能制造生态圈合作伙伴一起,与中小企业“工”克时艰,共同加速中国工业数字化落地进程。

云栖号在线课堂,每天都有产品技术专家分享
立即加入圈子:https://c.tb.cn/F3.Z8gvnK
与专家面对面,及时了解课程最新动态!

原文发布时间:2020-03-11
本文作者: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36氪公众号”,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36氪”